媒体看矿区
《安徽日报》1版:煤城转型,“黑金”变“绿金”
2016-11-28 09:13  

题图:淮北煤焦化电基地。 (资料图片)

《安徽日报》(11月21日1版)

本报记者 吴量亮 丁贤飞

“靠吃资源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,必须坚持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”

——统筹推动传统产业、成长型产业、新兴产业大发展,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调转促步伐

11月19日,在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现场,记者看到,近20米高的推焦车正在按照指令将焦炉里干馏好的焦炭推出。

临涣焦化总经理李伟告诉记者,项目不仅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,而且通过循环经济模式,将焦化副产品焦炉气、焦粉、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,降低物耗、能耗和生产成本,减少环境污染,实现经济、环境、社会效益最大化。

焦油、甲醇、炭黑、甲苯……在临涣焦化所在的国家级煤焦化电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——安徽(淮北)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展厅,“黑笨粗”的原煤变成了各种“高大上”的产品。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基地一年使用原煤约300万吨,通过园区的产业链产出可以增值70%,“把煤炭吃干榨尽,是我们的目标。 ”

关闭窗口
友情链接
请关注官方微信
    人民网     新华网   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   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    安徽省国资委